低碳科技
资源节约型社会
2016-04-22

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和生态损耗强度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有效保护、改善环境为内容,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强调:第一,经济发展的方式要由以环境和资源换增长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导向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第二,不能脱离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消费,引导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第三,通过多种手段,宣传和营造崇尚环境文化与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逐步将环境文化与生态文明变成公民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

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建立长效机制,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有效的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产型节约的关系、个人节约与单位(部门)节约的关系、资源节约与新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制定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为核心的全面的资源节约规划;个人节约是基础,单位或部门的节约更重要,要杜绝形式主义、铺张浪费等歪风,制定单位或部门资源消耗定额和标准;资源节约是必要的,但最终解决问题还得要靠科技进步,靠开发新资源特别是可再生资源。

以下是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几点思考:

第一,大力强化危机意识,提高全民的日常节约意识。倡导节约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节约意识,倡导和普及各种有效节约方法。

第二,努力打造节约型政府。建立政府机构能耗标准体系,重点抓好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加强公车管理。政府部门在执政行为中体现强烈的节约意识,多出台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和措施。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责任和实效纳入考核执政水平和能力体系,切实转变执政方式。

第三,针对公共资源浪费的现象,要完善财政管理制度,清晰划分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职业消费与私人消费的界限。

第四,加强政策对消费的引导,建立厉行节约的长效机制。

第五,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激发家庭、学校、企业等社会各领域的积极性,形成自下而上、分工合理、有机协调的节约机制,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奠定基础。

第六,培养居民个人消费领域中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倡导合理、适度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等具体的节约行为,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部署。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价格、财税、投资政策,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宣传教育,狠抓落实,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